理论上来说,我们团队的成员都应该是对互联网有特殊热情的同学,或者是对手机里的各种App如数家珍,或者是对各大网站了如指掌。现在看来,之前有这方面的偏好,当然是好,但大多数人对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深的认知。因此我觉得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分享,来使得大家养成产品思维。

互联网公司大局

截止目前(2017年3月28日),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排名前五位的是:

1 腾讯 2800亿美元
2 阿里巴巴 2668亿美元
3 百度 582亿美元
4 京东 445亿美元
5 网易 387亿美元

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上市互联网公司,比如微博、搜狐、携程等等。著名的非上市互联网公司有小米、美团和蚂蚁金服。独角兽公司(未上市,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)有滴滴和今日头条。

这些公司基本上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大部分版图。这些公司之间由合作也有竞争,并不是毫无关系的。腾讯和阿里两个巨无霸都想在竞争对手擅长的领域布局,比如腾讯投资了京东,在腾讯的应用中,会向京东导入流量,京东的支付也会优先支持微信支付。在O2O市场,阿里投资了饿了么,腾讯投资了美团大众点评。在社交方面,阿里投资了微博,目前微博盈利能力增强,但依然和阿里有着很深的合作关系。当然阿里也进行了很多直接的收购,比如优酷和UC等。

大家要养成的能力就是,看到一家公司时,要能够说出这家公司的主流产品和所属的领域。比如阿里,大家可能觉得主要是电商,但其实阿里目前发展的比较快的还有云计算业务。了解一家公司服务的布局,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公司的财报。比如大家如果看了网易的财报,就会很轻松的发现网易其实是一家游戏公司,发展的比较快的是跨境电商业务,其他就是广告收入,而其他的众多产品,在营收上贡献不大。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,因此盈利多的领域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公司会主力经营的业务。后面我们会专门做一个《如何解读互联网公司财报》的分享。

对国外的互联网公司也要了解。虽然因为国内的政治环境、基础设施、用户群体等等原因,国内的互联网世界和国外有很多不同之处,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互联网创业的模式大部分还是借鉴国外的。比如Uber和滴滴,Twitter和微博等等。国外互联网公司,主要是美国,主要就是Google、Facebook、Aamazon、Linkedin几家大公司和Twitter、Uber、Airbnb等等有名的创业公司。国外的互联网,在技术、商业、设计和产品上都是领先的,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,大家就更要关注了。

产品的分类

产品分类其实是一门玄学。因为分类的标准有很多种。你可以按产品的功能来分,那么自拍类产品应该属于摄影产品。但App Store里自拍相机类产品是分在社交这个分类下的,因为自拍产品最终产出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展示。这是自拍产品的特有的属性。

所以分类这个,因人而异。大家只要在自己脑海里建立一个体系,遇到产品能顺利的归类,就可以了。

社交

主流的社交应用,包括很多类别,即时通讯类的主要就是微信和QQ,钉钉这样的办公应用也是这个类别。匿名社交的比如陌陌。

早期的博客和论坛,有很强的社交属性,也有一定的内容属性,我们可以叫社区类产品,暂且归类到社交类下。如果你用论坛但是只是默默潜水,那就偏内容属性,所以这个还要看用户的使用。

互联网发展早期的博客的论坛现在已经进化出了很多的形式,比如微博和贴吧。社交作为一种功能,现在也被广泛的集成到各种“主业”不是社交的应用中,比如天气App里面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社区。

因此社交类应用是指,主要功能是社交的应用。其他应用也可以集成社交功能,从而拥有社交属性,比如支付宝,但这样没法改变一个应用的本质属性。大家在分析App的时候,要注意这一点。

电商

电商应用的特征相对来说比较鲜明,当然里面也可以分为B2B的比如阿里巴巴,B2C的比如天猫和京东,C2C的比如淘宝和闲鱼。电商领域按售卖商品的类别,也可以细分为,跨境电商(考拉海购、小红书)、美妆电商(蘑菇街、美丽说、聚美优品)、生鲜电商等等各种细分的市场。我们一般把这些App成为垂直领域应用。意思就是这类App的目标用户只是针对某一类人。

O2O

O2O(Online To Offline)类的应用,其实应该是电商下的一个子类,和B2C和C2C并列。但由于这块市场这几年的增长非常快,潜力很大,因此现在我们一般单独拿出来讨论。

O2O主要涉及的是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吃喝玩乐,比如各种外卖(饿了么)、团购(美团大众点评)、出行(滴滴、Ofo)等等。将线下的生意和线上的在线支付和用户体系等等结合起来。

摄影

之前说了,自拍应用在App Store中是放在社交类别下的。不管如何,摄影类的应用在手机自带相机质量越来越好,社交应用非常普及的今天,需求是非常大的。看一下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的情况,就可以知道图片社交是目前社交网络中最主流的一种形式。

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基本没有一款应用能占据大部分份额,各家都有机会。这可能是因为用户对摄影的应用有着个性化的需求,也可能是因为大公司没有进入这一市场的缘故。国内在这方面做的大的是美图,现在已经在香港上市了。这一类的应用要发展,纯粹的工具属性是不够的,一般都需要借助社交平台之力。

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最近非常火的短视频应用。短视频应用其实算是一种视频社交应用,放到社交分类下讨论也是可以的,比如秒拍,快手等等。自建社区毕竟是一种高风险的决策,秒拍和微博合作,因此秒拍会的内容会嵌入微博的Feed流,借助了社交平台的力量,给秒拍带来了曝光。关于短视频应用,我们今后也会进行专题的讨论。

效率工具

效率类应用有笔记应用、Office类应用、todo类应用、日程规划应用、日记应用,还有一些番茄钟应用,用来协助用户提高工作效率。 其他的工具类应用则是五花八门了,天气应用,记账应用等等,这些在App Store里面是有专门的类别的。

Workflow和Pin这种比较高端的效率App,一般都是由个人开发者开发,可以说是应用商店中的一股清流。这样的App也许是比较适合我们去尝试开发的。

旅行

旅行这个分类主要是从市场来看的,旅行类应用瞄准的是人们出行时的需求,机票、酒店、景区门票、攻略、行程安排等等。

主要的玩家是携程去哪儿。最近Airbnb进入中国市场,Airbnb主要的竞争对手是酒店,Airbnb今后的目标是进军整个旅行市场。专注于旅行本身的有蚂蜂窝、蝉游记、面包旅行、氢气球旅行等等。当然携程这样的巨无霸App中也是集成了旅行相关的功能的。

综上,旅行市场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,酒店机票业务实际也属于O2O的范畴。最近Airbnb的兴起,应该会为这个市场带来一些变化。

教育

在线教育这个市场,是近几年随着MOOC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市场。这个市场可以分为几种:

  • 职业培训(网易云课堂,特别是里面的微专业)
  • K12教育(比如百度作业帮、小猿搜题)
  • 资格培训(各种托福雅思公务员驾照App,比如猿题库)
  • MOOC(国内的有学堂在线、中国大学MOOC,当然也包括Coursera和edX等等老玩家)
  • 科教类(比如榫卯,烧杯以及各种以交互式的科普知识为目的的App)
  • 英语类(这类应用也属于广义的工具类应用,背单词是为考试服务的,因此也可以说是属于前面提到的几种类别,但因为需求最大,因此可以单独讨论,主流的比如英语流利说、扇贝单词和百词斩)

有部分应用会同时做职业培训、K12、K17(高考)等等方面,比如有道精品课。

目前中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多,消费升级表现之一就是对于教育的投资。线下和线上的教育市场都会被拉动起来。

内容类

视频/音乐类

视频和音乐类应用的历史很悠久了,这里说的是提供视频和音乐服务的产品。视频方面有优酷土豆、PPTV、乐视、搜狐视频等。音乐方面有QQ音乐、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。

互联网时代,中国的视频和音乐市场最关键是就是版权之争。10年前版权宽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现在的视频网站的资源主要来自版权的购买。

除此之外,自制内容也是很火的。国外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Netflix。国内比较典型的就是乐视自制的《太子妃升职记》,还有之前在优酷上火的万合天宜系列的网剧。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模式就是拿一个IP(知识产权,比如畅销小说)改编网剧(因为国内IP不够优质,最近开始改编日剧,不过质量实在是惨不忍睹)。个人觉得目前来说国内的文化产业还是比较浮躁的,比较着急赚钱变现。

音乐市场上,网易云音乐也希望能挖掘草根音乐人并与其达成合作,在残酷的版权竞争之外另辟蹊径。

资讯类

资讯类包括了老牌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的新闻客户端,以及新秀今日头条和UC等。今日头条和主打的是个性化的推荐,UC则是用其独特的编辑风格,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。

也有好奇心日报和一个这种垂直类的内容提供商。好奇心日报专注于报道互联网、快时尚、消费电子等行业的新闻,同时也有着独特的互动栏目,主要瞄准的是年轻人生活中的种种。一个可以理解为一个平台,培养一些在网络上受欢迎的“网红”作家。

P.S. 网红这个词,比如网红作家,网红剧等,基本可以等同于,在90后左右的年轻人为主的社交网络中被广泛传播和讨论,有一定人气的意思。不仅仅是Papi酱这种传统意义的网红,知乎大V,甚至支付宝的微信公众号,只要是在社交网络上有很多Follower的,都称为网红。

P.P.S 好奇心有一个栏目叫“好奇心词典”,专门解释在当前时代语境下的新鲜词汇。上面的解释大概就是这个模式。

游戏

游戏就不用多说了。国内手机游戏的巨头是腾讯,第二的是网易,但网易和腾讯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。腾讯的游戏依托自身的流量平台,以及相对更平民化的研发策略,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。游戏这个市场的特点就是寡头瓜分市场,小公司很难生存。利润上来说游戏是互联网行业中最高的之一。

产品的盈利模式

广告

广告是历史最悠久的互联网产品盈利模式了。互联网开山鼻祖Google一开始就是靠广告作为收入来源的。

广告一般嵌入在应用的展示位中,按点击来进行收费。

Google和Facebook这种掌握了大量流量的公司,会专门有部门来负责广告的投放,也会提供工具来让广告主对自己的广告进行管理和数据分析。

甚至有Google Ads这种产品,提供给你一个广告平台,你把代码放到自己的产品中,通过用户的点击,获得收入。广告主只需要和Google Ads进行接触。

除了搜索引擎和社交应用,内容类产品和工具类产品也可以用广告进行变现。

电商

电商是最容易理解的,因为电商的盈利模式和线下的零售业是很相似的。

B2C的电商比如京东,可以从自营商品的销售中直接获利,而淘宝这样的C2C平台,是通过向店主收取服务费用进行盈利的,O2O的盈利模式也是一样的。

内购

游戏的内购,售卖的是虚拟道具。

工具类产品的内购,售卖的是高级功能。本质上是将服务标价售卖。

知识变现

知识变现是最近比较火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,当然本质上还是一种收费的服务。

常见的知识变现有打赏、收费提问、Live、收费群等等。

知乎Live售卖的是讲座的门票,小密圈售卖的是和圈主交流的机会。知识变现的本质是提供服务,通过这个服务,用户可以学习到知识。其实和我们熟悉的收费培训道理是一样的,只不过目前的知识变现侧重于碎片化的分享和交流,而不是体系化的培训。

结语

以上,总结了我个人认为对产品思维入门比较重要的三个点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谈到,比如在产品分类时没有提到直播应用(其实是直播应用比较复杂,有点难分类)。这是我心目中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应该有的认知,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才能对具体的产品,具体的行业,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。